近段时间,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清理“吃空饷”行动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公开报道显示,已完成此次清理工作的四川、海南、重庆、湖南、河南、宁夏、内蒙古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清理出“吃空饷”者7万多人。如果以年人均消耗财政支出5000元至两万元计算,这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年共增加支出3.5亿元至14亿元。
同时,一批“吃空饷”事件也是被频频曝光:
今年6月11日,有媒体报道江西省武宁县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85名。此外,仅在今年5月,浙江省永康市、江西省新余市、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等地5起事业单位“吃空饷”事件被媒体曝光。
在更早些时候,1月,山西省静乐县委书记杨存虎(已被免职)之女王烨,5年累计在山西省疾控中心“吃空饷”10万元;
2月,媒体曝出,还在上学的山西省长子县教育局局长李某之子,编制加入到当地一所中学的正式教职工“吃空饷”;
4月,山西省文水县原副县长王辉自1992年开始经商直至2007年,在文水县民政局没有上过班却一直领工资一事被披露独角兽司法考试网整编。
据了解,早在2005年年底,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就决定在全国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2006年3月,当时的人事部也出台了《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防范虚报冒领工资问题的通知》。
在中编办下发的《关于对“吃空饷”问题开展督促检查的通知》中,将“吃空饷”现象分为5种:在编不在岗的;已经调离,但不办理核减编制等有关手续的;虚报人员编制,骗取财政拨款的;已经死亡未核销编制的;其他形式“吃空饷”的。
“'吃空饷'的情况种类繁多,比如有的是个人'吃空饷',有的是集体'吃空饷',其实是一种不劳而获。这种情况在几年前就有,有些地方还曾专门整顿过'吃空饷'的问题。而近期这一系列的问题又曝出来,说明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冰山下面的情况可能更严重,很多人将公共财政当成了'唐僧肉'.”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说。
记者在采访一起长达数年之久的“吃空饷”事件过程中曾发现,当地“吃空饷”的情形大面积存在。
“'吃空饷'的行为在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基层单位更容易发生。因为在制度网络的末梢,外在的约束条件和限制逐渐减弱,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更加突出。此时,人情关系和权力的介入,会对制度的严格执行构成很大的冲击,让'吃空饷'的行为屡禁不止、防不胜防。”曾经代理过一起因为“吃空饷”引发诉讼的律师潘强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吃空饷'的行为在法律上属于典型的不当得利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王敬波说:“大面积'吃空饷'反映出当前基层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管理的漏洞很多。尤其是信息公开的工作以及监察制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财政和人事信息不公开,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管理就难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或是监督不力,这是造成很多地方存在'吃空饷'的主要原因独角兽司法考试网整编。”
“从制度层面来看,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并不缺失,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少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包括薪酬管理制度,都是人事或财政部门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也就是群众俗称的'红头文件',而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法制化程度比较低。这就使得外部监督无法作为,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渠道。”王敬波说,“行政机关及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发放都依靠公共财政,但由于现在很多地方对这些所谓'在编'人员的管理都是作为一个内部行为来进行,法制化程度和信息公开化程度都比较低,淡化了其公共财政的属性,导致了很多漏洞的出现。”
究竟如何才能杜绝“吃空饷”现象?王敬波认为,首先应该提高公共财政和人事制度的法制化程度,变现有的内部管理为社会管理。体制内人员薪酬是社会财富的积累,其使用、工资标准的制定、涨工资等问题,绝不是单位内部的问题,而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公共财政的问题,因此,相关人员的薪酬发放和人事动迁都应上升到法规和法律的层级,在法制化的层面操作,淡化内部管理的色彩。此外,还应该做到真正的信息公开,让公众知道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究竟有多少人员,这些人又是怎么进来的。
王锡锌认为,要加强对“吃空饷”行为的制裁力度,“很多地方只是简单地追回了所吃的空饷,但是如果'吃空饷'是故意的甚至是恶意的,那么就应该追究法律责任,进行严肃的处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予以惩罚”。